搜索

4 万家店碾压 7-Eleven!美宣佳成便利店江湖“扫地僧”

U88编辑部2025-07-28 19:36:3699
7月20日,美宜佳宣布全国门店突破40000家,正式迈入40000店时代。今年4月,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24年商业特许经营,美宜佳排名第二,仅次于蜜雪冰城。这个从东莞起家的本土品牌,靠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,硬生生在巨头眼皮底下杀出一条血路。你可能在小区门口瞥过一眼的品牌,用 27年时间干成了全球门店数第二的便利店巨头,甚至比 7-Eleven、全家、罗森的中国门店加起来还多。

更狠的是,当便利蜂们靠数字化概念烧钱扩张又收缩时,美宜佳从1996年创立至今,愣是保持了27年连续增长。它既没有炫酷的黑科技噱头,也不扎堆一线城市抢风头,却靠农村包围城市的土办法,成了便利店行业最让人意外的冠军。

一、从县城包围城市:美宜佳的迂回战术

美宜佳的扩张路,走得像个精明的游击战高手。当7-Eleven把80%的门店扎在北上广深,为单店日均1万元销售额沾沾自喜时,美宜佳却把65%的门店开进了二三线城市、县城甚至乡镇。在广东中山的某个镇,不到 1公里的街道上能看到 3 家美宜佳;在湖南的小县城,它就开在菜市场隔壁,大爷大妈买完菜顺手带瓶酱油——这种贴着老百姓过日子的布局,让它避开了一线城市的刀光剑影。



别小看这种下沉打法。一线城市的便利店租金能占到营收的20%,而美宜佳在县城的门店租金往往只有前者的五分之一。虽然单店日均销售额 5500元不及7-Eleven的零头,但架不住成本低啊!算下来,美宜佳的单店净利率反而比一线城市的国际品牌高2-3个百分点。

更妙的是,它踩中了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。在乡镇,以前买瓶可乐可能要去超市或者小卖部,现在美宜佳的亮堂门店、保质期新鲜的商品,成了当地人的品质之选。 这种比小卖店靠谱,比大超市方便的定位,让美宜佳在下沉市场成了香饽饽。

二、供应链+加盟:左手控成本,右手扩规模

能把4万家店拧成一股绳,美宜佳靠的是两套硬功夫:能送凉茶到广东、辣条到湖南的供应链和放得开又管得住的加盟模式。

从批发站到快递小哥24小时把货送到县城的供应链魔法。美宜佳的老底子是东莞糖酒集团——说白了,就是个卖糖卖酒的批发商。但它把批发的本事玩成了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,现在的三级仓储物流体系,简直是为下沉市场量身定做。



东莞、上海、天津三大仓库像总调度室,省会城市的仓库是中转站,地级市的站点负责最后一公里。85%的商品24小时内就能从仓库到门店,广东的凉茶早上从东莞出发,晚上就能摆在湛江的货架上;湖南门店要的辣味零食,一天内准能补上。更绝的是鲜食,早上送包子馒头,下午补三明治,保证乡镇居民也能吃到新鲜的。

商品搭配更是接地气,全国统一采购的可乐、泡面占60%,保证性价比;湖南的辣条、四川的泡椒凤爪占30%,迎合地方口味;甚至允许门店自己选10%的货,比如在学校门口多进点文具,在小区旁多备点酱油。这种组合打法,比7-Eleven的全球同款更懂中国县城。



三、58 项安检:放得低又管得严的加盟模式

7-Eleven加盟要四五十万,还得审核身家背景,美宜佳却把加盟费砍到15-20万(不含房租)。这相当于县城一套房的首付,让很多小老板踮踮脚就能够着。

但别以为交钱就能当甩手掌柜。想加盟?先去东莞总部参加 15 天魔鬼培训,从怎么摆货、怎么盘点到怎么笑脸迎人,学不会不让开店;开店后,店里得装佳智慧系统,卖了多少货、剩多少库存,总部看得一清二楚,系统还会自动提醒该补可乐了;更狠的是督导员,每10家店配一个,每周至少来2次,拿着58项检查表挨个挑错:货架歪了?临期商品没下架?店员态度不好?发现问题当场整改。

这种低门槛进,高标准管的模式,让美宜佳的加盟商续约率高达92%。

四、跨界合作:降本增效

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美宜佳并未止步于传统的供应链和加盟模式,而是积极拥抱科技赋能。今年,美宜佳与华为鸿蒙系统达成战略合作,共同探索智慧零售的新场景。这一合作的核心在于利用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能力与AI技术,优化门店运营效率并提升消费者体验。具体来看,美宜佳在试点门店部署了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终端设备,实现无感支付、动态选品、设备协同,降低运维成本,保障夜间营业安全。

两家联手本质上是传统零售企业借助科技巨头的技术底座,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、从规模扩张到效率提升的战略转型。其商业逻辑可概括为:以鸿蒙系统为技术中台,重构人货场的数字化连接,通过全链路智能化提升运营效率、优化消费体验、强化供应链竞争力,最终构建开放共赢的零售生态。这一合作不仅为美宜佳带来降本增效的直接收益,更在行业标准制定、品牌价值升级、服务模式创新等层面形成长期竞争壁垒,为中国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范本。


五、背后隐忧:当县城满是红色招牌,还能怎么涨?

美宜佳的扩张神话里,藏着几道绕不过去的坎。最直接的是自家人打自家人。在广东东莞,有些地方不到500米就有两家美宜佳,顾客被分流,单店销售额掉了近三成。加盟商抱怨:“以前一天卖 8000,现在隔壁开了一家,只能卖 5000 了。”根本没有区域保护这一说。

国际品牌也开始下乡抢地盘。罗森去年在江苏的县级市开了20家店,7-Eleven也在筹划进入珠三角的县城。这些巨头带来更洋气的鲜食、更精致的装修,对习惯精致消费的年轻人来说,诱惑力不小。



还有数字化的压力。便利蜂能用 AI 算出卖多少关东煮,美宜佳的系统却还在手动录入部分数据。虽然和华为鸿蒙合作搞了碰一碰支付,但在智能选品、动态定价上,比数字化原生品牌慢了半拍。



综合来看,美宜佳代表了中国便利店行业的一种成功模式。通过供应链深耕与加盟体系优化,实现规模快速扩张。对于加盟投资者而言,在合适的区域,美宜佳仍是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选择。

然而,美宜佳也面临规模扩大后管理失能的潜在风险。当门店数量超过3万家后,管理复杂度直线上升,如何保持服务一致性、避免大企业病,将是其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。同时,随着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加速,美宜佳能否在即时零售、社区团购等新战场保持竞争力,仍有待观察。

六、给中国连锁品牌的启示:下沉市场不是低端市场

美宜佳的品牌发展藏着中国连锁品牌破局的密码:与其在一线城市和巨头拼刺刀,不如去下沉市场挖金矿。懂县城逻辑、得平衡放与收、强化供应链内功,这种能力比喊数字化转型的口号更实在。

未来,当7-Eleven 们真的深入县城,美宜佳的4万家店还能不能保持优势?或许就看它能不能把接地气的本事,和数字化的效率结合起来。毕竟,便利店的终极战场,从来不是谁的招牌更洋气,而是谁更懂老百姓的日常。

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
相关推荐